编者按:2020年9月,魏桥创业集团以创新破局,成立士平公益基金会与魏桥国科教育集团,开创了“公益基金+集团化办学”的全新模式。到今年,魏桥国科教育集团旗下5校2园均取得了较好成绩,滨州网推出《魏桥国科教育集团“公益助学”模式探索系列报道》,分上、中、下三篇,解析其全新办学模式推进教育全面发展的奥秘。
5年前,当魏桥创业集团董事长张波经过深入考察与思考,毅然决定踏入教育领域时,一个清晰而温暖的目标被郑重写下:“让每一个进入我们学校的孩子都能享受幸福的教育。”这并非一句空泛承诺,而是凝结成一句铿锵的办学箴言:“没有教学质量,就不是魏桥教育;只有教学质量,也不是魏桥教育。”
魏桥国科教育集团坚持:“没有教学质量,就不是魏桥教育;只有教学质量,也不是魏桥教育。”
魏桥创业集团一贯的作风是“说到就要做到”,2020年9月,魏桥创业集团以创新破局,成立士平公益基金会与魏桥国科教育集团,开创了“公益基金+集团化办学”的全新模式。
没有喧嚣与浮夸,集团沉稳潜行,以托管公办学校、公益兴办民办学校的双轨路径,潜心锻造魏桥教育品牌。近五载光阴,一幅教育图景蔚然成型:5校2园,贯通学前至高中学段,7130名学子、880名教师在此成长耕耘。
厚积薄发,硕果终现。旗下北海学区托管校教学质量从区域末位跃升至全市第一方阵;两所民办渤海实验学校义务教育段成绩持续领跑区域前列,2025年首届高三即迎“开门红”;滨州实验中学则实现了优质生源与高考成绩的双重突破。
魏桥国科教育集团秉持“服务、赋能、指导、监督”的管理定位,持续完善标准化体系,以静水深流之功,终达“守得云开见月明”的教育境界,彰显了魏桥创业集团“为国创业,为民造福”的赤子情怀。
助力政府做强基础教育:实业巨擘的教育担当
从棉纺与铝业巅峰跨界投身公益助力教育,魏桥创业集团深知其艰——教育无法一键产出标准品,育人更无捷径可走。为何坚定投身?答案在滨州北海经济开发区的现实困境中清晰呈现。
自2010年响应滨州市“渡河战役”战略,魏桥创业集团便在北海建起现代化工业新城,在职员工达到7600多名,每年贡献全区税收约80%以上,迅速成为北海开发区经济发展的支柱型产业。然而当地因地域偏僻、经济基础薄弱,教育投入严重不足:教师起点低、年龄老化,课堂沉闷,学生厌学,学校成绩常年垫底,生源流失现象明显,并随着年级升高,生源流失现象越发严重,教育短板直接冲击着企业的人才稳定。
“再难不能难孩子!”面对区域需求、职工期盼、教师发展与学生成长的多重呼唤,张波深思熟虑,决心以公益基金助力北海教育振兴。
北海经济开发区第一实验学校,孩子们积极参加无人机社团,并在省市赛事中取得好成绩。
2020年9月,士平公益基金会与魏桥国科教育集团应运而生。集团迅速对接政府,推动“国科魏桥基础教育改革试点项目”落地,滨州市委深改办专门印发文件支持。2021年3月1日,伴随着清晰的三方合作协议(滨州市教育局、魏桥国科教育集团、士平公益基金会),集团正式托管北海教育,以公益资金强力注入硬件升级、师资优化、绩效激励与管理优化,重塑教育生态。滨州实验中学的托管亦循此路径。
为了回馈社会,助力滨州教育发展,办老百姓心中满意的优质教育,同时,服务滨州“一城两院”和当地人才引进战略,也是体现魏桥博大的教育情怀与社会担当。士平公益基金会投入11亿元,在滨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邹平市兴建两所K12高品质、特色化的民办渤海实验学校。学校设施一流,实行完全公益办学——学费仅用于日常运营,基金会持续补充投入,旨在为高端人才引进提供卓越教育保障,优化区域营商环境。
如今,魏桥国科教育集团旗下已汇聚7所学校:公益托管的北海第一实验学校、北海中学、滨州实验中学;基金会创办的滨州、邹平两所渤海实验学校;以及北海一所民办园与邹平一所基金幼儿园。
“公益基金+集团化办学”:情怀落地的创新范式
魏桥国科教育集团理事长、总校长郑旭东接受采访。
“无论托管公办还是创办民办,魏桥国科教育集团皆不以营利为目的,只为践行教育集团‘为国育才、为民造福’的使命和‘一切为了学生的幸福成长’的价值追求。”教育集团理事长、总校长郑旭东道出核心理念。
滨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渤海实验学校俯瞰。
以魏桥创业集团老董事长之名成立的士平公益基金会,核心使命正是以公益反哺社会,重点支持教育。除在高等教育领域持续投入外,基金会今春又捐赠1000万元支持滨州教育。推动滨州基础教育发展,已成为基金会委托魏桥国科教育集团承担的核心使命。为确保公益资金高效使用,基金会引入专业管理力量,由此诞生了魏桥国科教育集团这一执行枢纽。
魏桥国科教育集团执行理事、总督学、副总校长宋存德接受采访。
“公益基金投资办学,在全国民办教育领域亦属创新探索。”教育集团执行理事、总督学、副总校长宋存德介绍。教育集团办学以来,基金会已累计投入公益资金约2.59亿元,其中在北海投入1.16 亿元,在滨州实验中学投入3400万元,在两所渤海实验学校补充公益办学资金1.36亿元,用于精准支持人才引进、办学条件改善、教学质量提升、教师绩效与特色课程建设等方面。在托管公办校中,教育集团建立了“政府基础投入+公益资金增量”模式;在民办校,则通过“学费运营+公益资金补充”,确保学校高起点平稳发展。
专家治校+多元赋能:教育提质的魏桥良方
“一个好校长成就一所好学校。”魏桥国科教育集团深谙此道,在7所校园掌舵者的选拔上倾尽全力,标准唯实:重办学实绩,轻虚名光环。
任职于北海第一实验学校的梁峰校长,十余年将天津普育学校带入全市第一方阵;任职于邹平市渤海实验学校的黄飞校长,深耕枣庄舜耕实验学校二十余载,将学校办成当地名校;任职于滨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渤海实验学校的白连涛校长,此前所带领的学校,是滨州百姓有口皆碑的老牌民办名校……这些业内知名、业绩突出、业务精良的教育专家被引入魏桥国科教育集团各学校。
引进是起点,用好是关键。集团充分赋权,尊重校长专业意见,支持其施展抱负;同时严守规范——政策红线不碰,党风建设不松,干部作风不含糊。在教师层面,集团以严格师德要求与灵活激励机制并重,既划定法律与操守底线,更搭建成长平台,推行优劳优酬,并传承魏桥“家”文化,让教师感受职业尊严与归属温暖。
魏桥国科教育集团执行理事、执行总校长张楚卿接受采访。
资源引进是实现高质量办学的另一大引擎。滨州魏桥国科教育集团执行理事、执行总校长张楚卿告诉记者,集团起步即引入“中国基础教育策源地”北京师范大学五大项目,涵盖管理提升、骨干研修、幼教资源、体育课程等,旨在“补短板、筑基础、扬特长”。随后更引进天津教科院王敏勤教授的和谐教育、义格教育的全课程语文和全景数学、山东名师崔成林的新课标落实项目等,形成多元赋能网络。
资源引进目标始终如一:改变教师,拓展视野;改变学校,丰富课程;改变学生,提供多元成长平台;改变生态,促进家校深度共育。
魏桥国科教育集团旗下7130名学子在幸福教育的理念下健康成长。
五年磨剑,魏桥教育以“公益基金+集团化办学”的创新实践,在滨州大地上书写了从薄弱到优质的蜕变篇章。当7130名学子在幸福教育的理念下成长,当教学质量从末位跃升前列,魏桥创业集团“为国创业,为民造福”的誓言,已化为一方教育沃土上看得见的郁郁葱葱。这不仅是企业的教育担当,更是一条以公益力量重塑区域教育生态的创新之路。